Search

蜉蝣行人橋
  • Share this:

蜉蝣行人橋

文、攝影\李清志

實踐大學建築系曾經在福隆獨木舟營地辦了一次「設計工作營」,營隊的設計工作主題是「衍\渡河裝置設計」,學生們面對將近百公尺的河面,必須想盡辦法,設計建造出一種渡河的裝置,讓所有學生可以一起渡過河面,到達彼岸。

這樣的設計題目,除了考驗學生的設計美學之外,也講究其設計之機能性,包括結構方式與動力考量等等;在獨木舟協會的協助之下,整個工作營進行得十分順利安全,學生們除了辛苦工作之外,也玩得不亦樂乎!為酷熱的暑假劃上一個完美的句點。

「如何渡河」的確是個十分實際的設計議題,橋樑設計就是渡河的一種方式,台灣地區的橋樑大部分缺乏創意,都是混凝土橋樑,經常橋墩土石流失,路基淘空,甚至造成今年橋塌墜車人亡的慘劇。台灣各地的橋樑建設也普遍缺乏人性考量,大部分的橋樑都是以「車輛」作為設計對象,忽略了「人」也需要使用橋樑,因此那種行人在橋上觀景、漫步的浪漫景象,很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。

英國倫敦碼頭區過去港灣運河綿密,水岸空間有許多倉庫工廠建築,自從倫敦將新開發重心遷移至此後,加納利碼頭(Canary Wharf)成為摩天大樓林立的新興金融區,每天都有無數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在此進出,附近的西印度碼頭舊紅磚倉庫建築因此被改造成餐廳或酒吧,提供這些上班族中午外食的需要。

從加納利碼頭通往西印度碼頭的水道上,有一座奇妙的人行橋,這座纖細精巧的橋樑,設計概念取自於大自然,以一種低矮、蹲踞的姿態,伸展在腳掌般的浮具上,萊姆綠的橋身使得整座橋樑有如松藻虫(waterboatman)一般,悠閒地在水面上滑動,簡單卻完美的達成了輸送行人的重任。

西印度碼頭那些舊紅磚倉庫,改造成具懷舊氛圍的高級餐廳,水岸邊那些昔日忙碌的大型起重機,並未拆除丟棄,反倒被保留下來,成為工業歷史的見證物,也讓整個水岸空間別具特色。許多加納利碼頭的上班族受到吸引,在中餐時間,穿越浮橋到對岸倉庫區用餐,心情特別輕鬆愉快!

優美且具巧思的橋樑,其實並不一定花大錢,只要設計概念顧念人性的需要,都會讓市民滿意且感動。台北城與水空間的關係十分密切,但是卻幾乎沒有令人感動的漂亮橋樑,更遑論具人性化、充滿浪漫氛圍的行人橋,期待未來的市政建設,可以少一點巨大醜陋又花錢的建設案,多一些精巧可愛又人性化的小設計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都市偵探、專職建築與城市觀察, 商業週刊建築專欄作家, FM 91.3 「建築新
View all posts